採訪撰文/Zoë
藝術與時尚中的身分認同
皇家藝術學院在GSK的贊助之下,再次推出的當代藝術展「覺醒:藝術時尚的身分認同」 (Aware: Art Fashion Identity )展期進入尾聲階段。這項展覽搜羅了30位藝術家及時尚設計師的作品,從專業視角檢視衣著如何溝通並成為人們身分認同的機制。
服裝設計師Hussein Chalayan的作品乃是特別為本展獨家創作,靈感來自於有300年歷史的日本魁儡劇場戲服。Yinka Shonibare MBE 則與知名定製裁縫師 Chris Stevens合作,創作了18件以19世紀兒童服裝為為靈感的作品,並組成一了幅大型壁畫作品。
在皇家藝術學院的六棟Burlington花園建築中,主要的展出區塊被分為四大主題。「說故事」肯定服裝在個人和文化歷史中的角色, 在這個展區中Grayson Perry所精工製作的藝術家之袍,體現了藝術家在當代世界的形態和角色。「建物」則述說衣著如同可以攜帶的庇護所,對於個人有著隨身的保護功用。 Mella Jaarsma所創作的Shelter Me,以外衣與建築的概念相呼應,並與人體的比例相關。「相屬與對抗」則檢視國家和情感轉移,社會政治的對抗,以及新文化和和傳統間的拉鋸。巴基斯坦籍藝術家 Sharif Waked的影像創作 Chic Point以高級時尚和半囚禁的影像對比,探討肉身在特權和卑微之間的對照。「表演」則呈現時尚和服裝如何輔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角色扮演。約翰藍儂之妻小野洋子在1965年的演出片段成為本區的代表。多位藝術家在影片中受邀將她的衣服剪成碎片,當碎片逐漸掉落,女體的呈現也象徵了完全擺脫傳統所加諸於人體的障礙。
展期:02.12.2010 – 30.01.2011
圖片提供/Royal Academy of Arts



當代英式雕塑的世界觀
2011年皇家藝術學院將舉辦30年來首度以20世紀英式雕塑為主題的特展,以獨特的角度檢視英國雕塑在20世紀的發展。尤其是深入探討「英國」及「雕塑」的定義,並以兩者的結合,及編年式的展出安排,直接呈現視覺的辯證。
除了英國藝術家的作品,此展也著重於探討英國的帝國文化與歐洲大陸、美國、印度等世界其他區域的對話。展品包括美國原住民、印度、和非洲的作品。主要呈現1910到1930年代英國國力最強盛的時期,倫敦幾乎是世界文化匯流的中心,當時其他文化如何影響了英國藝術家的創作。
展期:22 January – 7 April 2011
圖片提供/Royal Academy of Arts

塞尚的玩牌人
印象派畫家塞尚較廣為人知的作品主要是靜物寫生。 在紐約大都會美術館的協助下,玩牌的農夫這一系列畫作首度成為展出的主題。
塞尚在創作這一系列作品時,不是直接描繪整群的模特兒,而是以每個人物分開描摹,再組合成畫面的方式創作。塞尚對於在經常受到日曬雨淋的農夫所展現的生命力特別感到震撼,因此花費了許多心力在研究人物的線條,以求捕捉每個人物的內在精神。此展策展方向特殊,如果在一月來到倫敦,很值得拜訪!
展期: 21 October 2010 – 16 January 2011
圖片提供/The Courtauld Gallery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