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文、攝影/Zoë
特派採訪後記:那些發人深省的小細節…….
第一個發人深省的小細節,是名片。名片,是形象,也是個人或單位設計精神的縮影。所有國外設計師或設計公司的名片,無論是選紙、字體編排、到用色,本身就反應出簡約的設計感。簡約未必是質感的單一標準,但剪去過多的訊息,似乎更能精準的傳遞出美感。
另外,在這次與設計節國際公關貼身交手的過程中也感受到,雖然英國公關及活動專業人員國際經驗多於台灣的相關從業人員,但英式的有禮似乎帶有距離,節奏也相對較慢。反觀台灣,親切、效率、熱情、及對國際人士的友善,絕對是發展多年的服務業已斟成熟的一大利基。

台灣今年首度參加100% Design London,設立了台灣形象館。走到台灣的攤位,看到繽紛的客家花圖案背板,身為台灣人我自然的升起一股興奮之情,畢竟這是一個好的開始。但看到亞州鄰近國家在這個國際舞台的表現,又不禁有些著急。這次的100%Design London,不乏日韓設計師帶品牌和產品獨立參展。韓國在設計節期間大打Korea Design,甚至於大手筆在設計節手冊的前幾頁刊出形象廣告。北京也在設計節期間盛大舉辦記者會,宣布在明年首度開辦的北京設計周,將正式與倫敦設計節聯盟,邀請倫敦作為姊妹市。台灣的努力值得肯定,但似乎還要加緊腳步。
英國不愧是最早開始經營推動文創產業的國家之一,走訪這次遍佈全倫敦市的設計節,不禁感到英國設計從業者的人數之多,與所能取得政治及商業資源之廣,才是撐起此地設計產業規模的基石。

倫敦設計節的主辦單位,聰明的結合公關、策展及政府關係,打起一把大傘,而全倫敦甚或世界各國的設計師及相關產業,得以在這把大傘下相互串聯。倫敦贏了城市形象、設計師贏了知名度和舞台、設計產業贏了國際經驗和行銷契機。這般成熟度,必須在國際公關、會展、設計教育、設計行銷等各相關產業環節到位的情況下,才能一舉成功,達成多贏。
台灣並不是沒有條件成為東南亞設計中心,其中所需要的是更多的政策預算支持及企業資源、更好的學習和產業環境、容許年輕一代的設計師發展真正獨特的好想法,更要讓具有豐富國際視野的商業行銷人才,說更好的故事,用外國人看得懂、聽得懂的方式努力向外溝通。 或許我們也該學習剪去過多不必要的訊息,專注在最單純的好想法上。如同倫敦設計節總監Ben Evans所言,期待台灣從製造業模式另闢蹊徑,台灣設計師能在國際發光發熱!
(全文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