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City Watch**London (2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採訪撰文/Zoë

粗獷華麗精緻旅店Rough Luxe

位於King’s Cross地區的Rough Luxe, 前身是由義大利小家族經營的旅館。建築物歷史悠久,落成於1850年代,也因此Rough Luxe接手翻修時,考慮保留建築物的原有特色。內部的整修以「都市考古學」為概念,保留了多處將舊壁紙撕除後留下的斑駁花色和粗磨的地面。這些壁紙撕除的痕跡,直接見證了這棟舊建築多年來裝修、翻新的遺跡,彷彿自然生成的考古壁畫,斑駁但華麗的色澤讓歷史時間軸直接呈現在觀者的眼前。設計師將這些「解構主義」的斑駁牆面混搭各色泛銀光的新式壁紙,配上線條簡單俐落的現代化衛浴,和極簡風格的全新傢具和高級床組,以及多位現代藝術家的攝影繪畫作品,造就了Rough Luxe所標榜的粗獷華麗風格。只有八間客房的Rough Luxe小而精緻,地下室的廚房每天供應精緻餐點,還建置了寧靜的戶外咖啡空間,讓旅客在夏日可以在紛擾繁華的倫敦室內,享受一方寧靜的城市綠洲。

圖片提供/Rough Luxe

Rough Luxe

Rough Luxe Hotel 10.jpg

Rough Luxe Hotel 11.jpg

Rough Luxe Hotel 13.jpg

Rough Luxe Hotel 15.jpg  

雅痞時尚和風串烤Bincho

倫敦的大部份日式餐廳,都以販賣壽司、生魚片、定食為主。以日式串烤為主題的和風餐廳相當少見。Bincho位於繁華的Soho區,裝潢混搭雅痞時尚風及日式陳列,擺設了許多吟釀瓶。一進門,長長的碳火吧台區配上穿著日式制服的日、英籍碳烤師傅們吆喝著日文歡迎詞,一邊熟練的調整著倍長炭的位置,恍惚間會有種置身東京的錯覺。串烤雞翅、牛肉、豬五花和蔬菜等,刀功火候調味樣樣十分到位,原來老闆正是出身東京的碳考大廚。正宗亞洲風味除了受到倫敦客的歡迎,也可讓異鄉遊子一解對於亞洲食物的思念之情。

www.bincho.co.uk

圖片提供/Bincho

Bincho

BinchoYakitori-H-058.jpg   

倫敦持續展出艾未未作品

五月中起倫敦的Somerset House在氣勢磅礡的中庭,展出艾未未的12生肖銅像雕塑。這件作品靈感來自於18世紀圓明園在八國聯軍戰爭中,遭英法軍隊盜走的12生肖庭院雕塑。目前原始雕塑已找到七件,但仍有五件下落不明。艾未未的銅雕每件長四呎寬三呎,並重達八百磅。在倫敦的重要戶外場地展出這套雕塑作品,複製圓明園的意像,艾未未再次成功的挑戰了政治及歷史性的議題,但卻以人人皆可理解的形式展出。倫敦藝術界在艾未未遭到拘禁的同時決定持續展出他的作品,也意在藉此聲援艾未未,希望他早日獲得釋放。

12 May - 26 June 2011

圖片提供/Somerset House

Ai Wei Wei

IMG_4787SH 01.jpg  

ideez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採訪撰文/Zoë

景德鎮工藝與Tate Modern的對話

國藝術家艾未未在倫敦Tate Modern現代藝術館的特展中艾未未在Tate Modern的大廳鋪滿上千萬顆瓷製葵花籽,所有葵花籽都在景德鎮一顆一顆以手工上色燒製完成。展出現場也放映紀片,拍攝製作過程中景德鎮人們群聚以家庭工藝式的傳統作法,秤斤論兩的集體完成了這件巨大作品,也流露因這件作品帶來的生計而帶來的歡欣。景德鎮的人們依然純樸,沒落中的瓷器工藝重鎮,因這件遠在英國的藝術作品所帶來的商機單純的雀躍著。 

作品名稱 Sun Flower Seeds 葵花有著多重含義。這件作品除了以似是而非的景象挑戰觀者,葵花在文化大革命及中國經濟起飛前是平民百姓茶餘飯後常吃的廉價零食,也象著人與人之間的情。此外毛澤東圖像出現時經常被許多向日葵環繞乃因中國稱毛澤東是人民的太陽而向日葵則象廣大的勞動人民。此外,整片鋪滿葵花籽的大廳,散佈了許多印有艾未未肖像,並寫著Free Ai Wei Wei的影印小海報。在艾未未受到拘禁的此刻這件作品似乎格外有意義。

Now – May 2 2011

圖片提供/Tate Modern

Ai Wei Wei

22870w_weiweiinstallation02.jpg

攝影/Zoë

IMG_5606.jpg  

Orangry素雅英式宮廷下午茶 

瑪麗女王在18世紀搬入肯辛頓宮後,為自己在花園修建了一座溫室兼休閒處所Orangry。1704年完工的Orangry寬闊素雅,內部裝飾雖然做工相當精細,但色調以米白色系為主,可以看出主要是用於夏季的休閒場地。目前Orangry每天都供應精緻的英式High Tea。各式精美的甜點及三明治加上一壺清香的英國茶,坐在寬敞的挑高空間裡享受一個愜意的午後,或許可以稍稍體驗當年公主女王們在這裡的宮廷生活!

攝影/Zoë

orangery

IMG_5558.jpg  

大英博覽會五十週年 

自1951年首度舉辦的Festival of Britain至今已有五十週年的歷史。自今年的復活節假期開始,長達四個月,大英博覽會將在South Bank Center(南岸藝術中心)周邊舉行。屆時將在Queens Walk佈置一條長長的人工沙灘,並由藝術家搭起各具特色的英式海濱小屋,讓人們在泰晤士河盼就可以享受英式海灘度假風情。此外每個週末都有不同主題的慶典進行,復古市集採買老英國生活用品,甚至可以註冊與皇家婚禮同時集體結婚,與威廉王子和凱特共享新婚的歡欣!

圖片提供/South Bank Center

Britain

Vintage - Marketplace.jpg

Vintage - The People (5).jpg   


ideez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採訪撰文/Zoë

東風西漸三十年之山本曜司

與川久保玲、三宅一生同被視為日本當代時尚大師的山本曜司(Yoji Yamamoto)近日獲得V&A博物館的邀請,在館內以裝置陳列的方式展出他自1980年代初於巴黎初次舉辦國際時裝秀以來,以獨豎一格的日本傳統工法結合當代流行元素,縱橫國際時裝舞台三十年的歷年作品。

此次展出的作品多達八十件,燈光及陳列由山本曜司的老搭檔Masao Nihei操刀,男裝及女裝散佈在V&A館內各個角落,搭配山本曜司歷年服裝秀的動靜態影像剪輯及手稿展出。他與多位名家如時尚攝影師Nick Knight圖像設計師Peter Saville、藝術總監 Marc Ascoli舞蹈家碧娜鮑許及電影大師北野武及文溫德斯等人歷年來的跨界合作作品,也將依時間順序一一呈現。

出身於裁縫之家的山本曜司,熟稔於日本傳統布料及縫紉工法,他的時裝作品布料多由京都的傳統紡織和刺繡工匠所提供。策展人也希望透過此次個展,能夠讓觀者細細品味山本曜司作品中織品的細膩面。

12 March – 10 July 2011

圖片提供/V&A

Yoji Yamamoto

Yohji_Yamamoto_Exhibition_c_VA.jpg

Yohji_Yamamoto_Exhibition_2_c_VA.jpg

Yohji_Yamamoto_by_Koichi_Inakoshi.jpg  

體驗米羅的超現實風

Tate Modern四月起將舉辦50年來倫敦首見的米羅大展 (Joan Miró: The Ladder of Escape /米羅:逃生梯),預計將展出150件畫作、手稿和雕塑作品。Tate Modern 與位於巴賽隆那的米羅基金會合作,不但搜羅散佈於全世界各地的重要作品以呈現完整風貌,有別於其他著重於討論超現實主義的展出,更將展出重心導向探討米羅身為西班牙加泰隆尼亞人的身分認同、西班牙內戰、及西班牙強人法蘭科將軍的興起及衰落等較為政治性的議題

14 April – 11 September 2011

圖片提供/Tate Modern

Miro    

復活節巧克力慶典

隨著復活節即將到來,倫敦的超市、糕餅店處處充滿著巧克力彩蛋,還有什麼時候比復活節更適合舉辦巧克力慶典呢?South Bank Center戶外廣場四月將舉辦巧克力節,免費入場的民眾除了可以試吃各種濃度、口味的巧克力,各家巧克力達人也各出奇招,除了舉辦簽書會、還製作各種巧克力藝品。除了一定要有的復活節巧克力蛋,做工精美的巧克力頭像、巧克力鞋也都會一起展出。最適合全家大小一起來此品嘗巧克力食品、甚至還可以吃到鹹味的巧克力餐點!

Friday 8 - Sunday 10 April 2011 – Southbank Centre, London.

www.festivalchocolate.co.uk

圖片提供/ Chocolate Festival

Chocolate

Chocolate art by Paul Wayne Gregory (face).jpg

Chocolates by Bill McCarrick at Sir Hans Sloane - pic3.jpg  

ideez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採訪撰文/Zoë

追尋60年代的搖滾足跡

位於倫敦西南Earl’s Court地區 的Troubadour,乍看之下,像是一個聰明生意人經營的複合式風格餐飲住宿聚落,整棟典型英式建築物一樓是英式裝潢的Café加上Live Music俱樂部,一旁則開設了專業的葡萄酒專售店。二樓是可以舉辦畫展或私人聚會的藝廊空間,頂樓則是風格獨具、空間寬敞的民宿The Garret,可說是休閒娛樂吃住一網打盡。

仔細探究Troubadour的歷史,才發現這間Café不但歷史悠久,而且大有來頭。開設於1950年代的Troubadour,至今已有六十年的歷史,仍然屹立不搖,雖然換上了現代式管理經營的模式,但是老店風格依舊在。Café內部的裝潢古色古香,走進店內就有種老倫敦的感受。此外,更驚人的是Troubadour的表演空間,1960年代,民謠教父Bob Dylon曾在這裡演出他的個人首場即興演出,英倫民謠教母級的Joni Mitchel、披頭四的John Lennon、吉他之神Jimmi Hendrix等重量級音樂人,都曾在這裡作小型演出。來到這個經營幾十年的表演場地,等於見證了英倫流行音樂的發展。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位於頂樓、鬧中取靜的民宿The Garret。擁有一房一廳一衛的Garret,設有小型的廚房。客廳以希臘風的藍白配色混搭英式皮沙發。臥室牆面全部漆成十分大膽的正紅色,搭配上一張 Philip Stark所設計的King Size高腳床,古典與現代感並陳,相當有歌德風的氣魄。 冰箱內備有Troubadour酒窖特選藏酒給來客選用,書架上更放滿了書籍及電影DVD,只要帶著一只小小的旅行箱,就可以在倫敦市中心,享受城市隱者的愜意生活。

http://www.troubadour.co.uk/

圖片提供/Troubadour

 Troubadour

Garret Sitting Room 017.jpg

Garret 001.jpg  

高空俯瞰泰晤士河美景

除了坐上「倫敦之眼」旋轉摩天輪,哪裡還能高空俯瞰泰晤士河?Altitude 360坐落於泰晤士河北岸,來到這裡用餐,就如同在台北登上了101頂樓餐廳,可以俯瞰從泰晤士河從西到東穿越倫敦市的沿岸風光。在房屋高度普遍不超過六樓的倫敦,十分難得。半圓形的空間設計讓觀景角度十分寬闊,坐在窗邊啜飲一杯香檳,享用精緻的週日早午餐,價格雖不便宜,座位卻十分搶手。場內還包含藝廊及設備先進的會議廳。如果要在倫敦選擇一個夢幻場地開場屬於自己的世紀Party,這裡應該是前三名的選擇!

http://www.altitudelondon.com/

圖片提供/Altitude 360

Altitude 360

Altitude_29th.jpg   

倫敦街頭的定格風景

倫敦博物館(Museum of London) 目前展出自1860年至2010年間,由藝術家或素人拍攝的倫敦街頭攝影作品。當橫跨150年的倫敦街頭攝影同時陳列在一個空間,幾乎就像穿越了時光隧道,可以清晰辨識出倫敦城一個多世紀以來面貌的轉變。這段期間跨越了一二次世界大戰,隨著世界各國移民的遷入,倫敦也從純英式大城,轉變成國際大都市,演變成今日各區風光大不相同的混血多元風貌。此外也可窺見攝影技術從百多年前初誕生轉變為今日數位攝影科技展現的不同質地。

now – September 4 2011

圖片提供/Museum of London

London Street

Dog, Big Ben, April 2007 © Stephen McLaren, courtesy Museum of London.jpg

Audition- London 2008 © David Gibson on display for London Street Photography at the Museum of London.jpg  

ideez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採訪撰文/Zoë

藝術新秀大賞:Future Map

Zabludowicz Collection 致力於發掘培養藝術界新星,每年都舉辦Future Map,從近萬件英國頂尖的六間藝術學院Camberwell College of ArtsCentral Saint Martin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Chelsea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London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London College of FashionWimbledon College of Art 的應屆畢業生作品中,選出一系列作品於倫敦、美國、芬蘭等地展出,並提供大獎獎勵優秀新興藝術家。展出內容亦十分多元,雕塑、表演、裝置、動畫、多媒體等各類媒材創作皆囊括其中。許多從Future Map展出中脫穎而出的新秀,作品受到英國的Tate Modern及National Gallery、紐約MOMA等重要藝術地標所搜羅。

今年的大獎由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應屆畢業生Josh Baum所獲得。他的作品以透過工具或器具觀察水或時間等自然物質的本質為發想概念,充滿哲學性的詩意創作打動了評審的心。除此之外,這次展出的作品,從色彩繽紛的時尚衣著,到充滿黑色幽默風格的恐怖娃娃屋,包羅萬象,也顯現出在文化創意蓬勃發展的英國,的確匯聚了年輕藝術家無邊的創造力。

13 January – 6 February 2011

圖片提供/Zabludowicz Collection 

Future Map

Future Map 10 Jo Cooper Stones in the Wolf 2.jpg

Future Map 10 Chantinee Premprabha The Collection of Odesseys_ 1.jpg   

Tiffany的冬日夢幻冰場

每年冬天在Somerset House中庭由Tiffany贊助的大型溜冰場,總是妝點的高雅浪漫,成為倫敦室內數個戶外大型溜冰場中最具有冬日童話夢幻風情的一個。自2000年以來,已有超過一百萬人次在這個冬季宮殿溜冰玩耍,這裡也成為冬季來到倫敦必訪的勝地之一。每到週末,Somerset House還會安排各類聲光效果俱佳的活動,像是週五晚間的DJ之夜、冰上胡桃鉗芭蕾演出、中午時段還有冰上舞蹈教練教你如何優雅的滑行舞蹈。最特別的是冰音樂演出,挪威冰樂器演奏家及作曲家Terje Isungset,使用完全用冰塊作成的樂器,演繹挪威風情獨具的樂音。

圖片提供/Somerset House

Ice rink

Image1.jpg

Terje Isungset © Bjørn Furuseth.jpg

Terje Isungset & Lena Nymark © Vidar Herre.jpg   

晨星下的詩人故居

這棟看來樸素的英國庭園洋房,其實是英國浪漫詩人濟慈的故居。近日因澳洲女導演珍康萍所拍的電影「璀璨情詩(Bright Star)」,講述了濟慈因肺結核病故於義大利之前,與他的戀人芬妮布朗在這棟房子比鄰而居、詩情畫意的戀愛過程,這棟歷史建物又吸引了很多影迷前來朝聖。目前由基金會管理的這棟洋房,展示了許多與濟慈和芬妮相關的古物,每天也有導覽人員帶領講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和濟慈的生平故事,有時更會有詩作朗讀會在此舉行。走在庭院中,或許也可以親身領略當年濟慈寫下 Ode to a Nightingale等名詩時天人合一的感受。

http://www.keatshouse.cityoflondon.gov.uk/

攝影/Zoë

Keats

IMG_5526.jpg  

ideez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採訪撰文/Zoë

藝術與時尚中的身分認同

皇家藝術學院在GSK的贊助之下,再次推出的當代藝術展「覺醒:藝術時尚的身分認同」 (Aware: Art Fashion Identity )展期進入尾聲階段。這項展覽搜羅了30位藝術家及時尚設計師的作品,從專業視角檢視衣著如何溝通並成為人們身分認同的機制。

服裝設計師Hussein Chalayan的作品乃是特別為本展獨家創作,靈感來自於有300年歷史的日本魁儡劇場戲服。Yinka Shonibare MBE 則與知名定製裁縫師 Chris Stevens合作,創作了18件以19世紀兒童服裝為為靈感的作品,並組成一了幅大型壁畫作品。

在皇家藝術學院的六棟Burlington花園建築中,主要的展出區塊被分為四大主題。「說故事」肯定服裝在個人和文化歷史中的角色, 在這個展區中Grayson Perry所精工製作的藝術家之袍,體現了藝術家在當代世界的形態和角色。「建物」則述說衣著如同可以攜帶的庇護所,對於個人有著隨身的保護功用。 Mella Jaarsma所創作的Shelter Me,以外衣與建築的概念相呼應,並與人體的比例相關。「相屬與對抗」則檢視國家和情感轉移,社會政治的對抗,以及新文化和和傳統間的拉鋸。巴基斯坦籍藝術家 Sharif Waked的影像創作 Chic Point以高級時尚和半囚禁的影像對比,探討肉身在特權和卑微之間的對照。「表演」則呈現時尚和服裝如何輔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角色扮演。約翰藍儂之妻小野洋子在1965年的演出片段成為本區的代表。多位藝術家在影片中受邀將她的衣服剪成碎片,當碎片逐漸掉落,女體的呈現也象徵了完全擺脫傳統所加諸於人體的障礙。

展期:02.12.2010 – 30.01.2011

圖片提供/Royal Academy of Arts

 Aware

Installation shot from GSK Contemporary Aware - Alicia Framis, 100 Ways to Wear a Flag, 2007.jpg

Installation shot from GSK Contemporary Aware - Hussein Chalayan,

Installation shot from GSK Contemporary Aware - Meschac Gaba, Perruques-Architecture, 2006.jpg  

 

當代英式雕塑的世界觀 

2011年皇家藝術學院將舉辦30年來首度以20世紀英式雕塑為主題的特展,以獨特的角度檢視英國雕塑在20世紀的發展。尤其是深入探討「英國」及「雕塑」的定義,並以兩者的結合,及編年式的展出安排,直接呈現視覺的辯證。

除了英國藝術家的作品,此展也著重於探討英國的帝國文化與歐洲大陸、美國、印度等世界其他區域的對話。展品包括美國原住民、印度、和非洲的作品。主要呈現19101930年代英國國力最強盛的時期,倫敦幾乎是世界文化匯流的中心,當時其他文化如何影響了英國藝術家的創作。

展期:22 January – 7 April 2011

圖片提供/Royal Academy of Arts

UK Sculpture

Key 099.jpg   

 

塞尚的玩牌人

印象派畫家塞尚較廣為人知的作品主要是靜物寫生。 在紐約大都會美術館的協助下,玩牌的農夫這一系列畫作首度成為展出的主題。 

塞尚在創作這一系列作品時,不是直接描繪整群的模特兒,而是以每個人物分開描摹,再組合成畫面的方式創作。塞尚對於在經常受到日曬雨淋的農夫所展現的生命力特別感到震撼,因此花費了許多心力在研究人物的線條,以求捕捉每個人物的內在精神。此展策展方向特殊,如果在一月來到倫敦,很值得拜訪!

展期: 21 October 2010 – 16 January 2011

圖片提供/The Courtauld Gallery

Cezane  

ideez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採訪撰文、攝影/Zoë

特派採訪後記:那些發人深省的小細節…….


第一個發人深省的小細節,是名片。名片,是形象,也是個人或單位設計精神的縮影。所有國外設計師或設計公司的名片,無論是選紙、字體編排、到用色,本身就反應出簡約的設計感。簡約未必是質感的單一標準,但剪去過多的訊息,似乎更能精準的傳遞出美感。

另外,在這次與設計節國際公關貼身交手的過程中也感受到,雖然英國公關及活動專業人員國際經驗多於台灣的相關從業人員,但英式的有禮似乎帶有距離,節奏也相對較慢。反觀台灣,親切效率、熱情、及對國際人士的友善,絕對是發展多年的服務業已斟成熟的一大利基。 

Matilda

IMG_5145.jpg  

台灣今年首度參加100% Design London,設立了台灣形象館。走到台灣的攤位,看到繽紛的客家花圖案背板,身為台灣人我自然的升起一股興奮之情,畢竟這是一個好的開始。但看到亞州鄰近國家在這個國際舞台的表現,又不禁有些著急。這次的100Design London,不乏日韓設計師帶品牌和產品獨立參展。韓國在設計節期間大打Korea Design,甚至於大手筆在設計節手冊的前幾頁刊出形象廣告。北京也在設計節期間盛大舉辦記者會,宣布在明年首度開辦的北京設計周,將正式與倫敦設計節聯盟,邀請倫敦作為姊妹市。台灣的努力值得肯定,但似乎還要加緊腳步。

英國不愧是最早開始經營推動文創產業的國家之一,走訪這次遍佈全倫敦市的設計節,不禁感到英國設計從業者的人數之多,與所能取得政治及商業資源之廣,才是撐起此地設計產業規模的基石。

SCP

IMG_5208.jpg  

倫敦設計節的主辦單位,聰明的結合公關、策展及政府關係,打起一把大傘,而全倫敦甚或世界各國的設計師及相關產業,得以在這把大傘下相互串聯。倫敦贏了城市形象、設計師贏了知名度和舞台、設計產業贏了國際經驗和行銷契機。這般成熟度,必須在國際公關、會展、設計教育、設計行銷等各相關產業環節到位的情況下,才能一舉成功,達成多贏。

台灣並不是沒有條件成為東南亞設計中心,其中所需要的是更多的政策預算支持及企業資源、更好的學習和產業環境、容許年輕一代的設計師發展真正獨特的好想法,更要讓具有豐富國際視野的商業行銷人才,說更好的故事,用外國人看得懂、聽得懂方式努力向外溝通。 或許我們也該學習剪去過多不必要的訊息,專注在最單純的好想法上。如同倫敦設計節總監Ben Evans所言,期待台灣從製造業模式另闢蹊徑,台灣設計師能在國際發光發熱!

(全文完)

Milk

IMG_5167.jpg  

 

 

ideez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採訪撰文、攝影/Zoë

設計指標路徑 Icon Design Trail 

串起城市裡的精彩設計

倫敦設計節的成功,吸引了倫敦市內越來越多的設計品牌showroom、商店、工作室結盟加入,因此逐年來在市內形成了五大設計特區。這些設計特區各自組織串聯,在設計節期間推出夜間參訪等各類吸引客流量的活動,也進而帶動了買氣與人潮。各設計特區為了爭取人流,可說是挖空心思各出奇招,配合社區風格,也各有不同的巧思。

 

五感設計照顧身心靈

西南高級住宅區域的Brompton District,主打五感設計。

聯盟邀請設計師Faye,利用兩棟建築物間屋頂自然採光的弄堂,規劃了Super Natural特展。配合這個高級區域崇尚樂活自然的風氣,Faye邀請了野菇達人Mrs. T大嬸,提供當天從森林採摘的各類英國特有用野菇,用精緻花藝佈置了一條野菇走廊,邀請參觀者用放大鏡細細欣賞這些大自然最美的設計。

弄堂內部則以全白牆面展出天然木材設計家具及真皮製品。最有趣的是,Faye特別調製了混合木料、青草等天然香氣的香氛,讓整個空間充滿自然氣息。味覺當然也是重頭戲,由有機糕餅店精心準備的英式茶點和天然花草茶,讓訪客全身內外都泡在森林般的清新氛圍。

另一處以咖啡為主題的展覽,一走進展場,咖啡及現作糕點的香氣便滿室生香。除了現場可以喝到精心挑選的好咖啡,牆上的設計裝置以喝咖啡衍生的周邊文化為主題,像是享受咖啡時娛樂用的西洋棋也成為裝置的素材,甚至於咖啡桌也是請知名設計師手工打造。

圖說:野菇走廊

Super Natural

圖說:野菇達人T大嬸

IMG_5363.jpg

圖說:弄堂內部風情

IMG_5343.jpg

圖說:美女設計師Faye

IMG_5358.jpg    

睡眠也要精心設計 

城東的Shoreditch 特區附近,曾與CartierIssey MiyakeYohji Yamamoto等時尚品牌合作的法國設計師Mathieu Lehanneur,在Andaz Hotel的大廳,以Once upon a dream為題,設計了一座邀來好夢的精緻大床。每天固定時段,倫敦知名的演員、模特兒、設計師、劇作家,分批受邀斜倚在這張夢幻大床上,為來賓朗讀床邊故事助眠。香檳大廠Veuve Clicquot也在現場提供香檳,因為香檳本身不但助眠,熟成階段的高級香檳也被內行人暱稱為「熟睡中」的香檳。相對於較為平民化的其他活動,這個以精緻睡眠為主題的設計活動,對象是以業內品味人士為主。也是倫敦從高級精緻到平民樸實,多元多層次文化共存的寫照。

Once upon a dream  

ideez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採訪撰文、攝影/Zoë

100% Design London

城西:國際品牌競技場

在倫敦西南Earl’s Court展覽館舉辦的第十六屆100% Design London,是倫敦設計節商業活動的重頭戲。國際級巨型展覽館中,有超過400個攤位,分別代表來自英國本地及世界各國的傢具、室內設計產品及材料等各種品牌。部份國家也由商貿代表處或是政府單位組織廠商參展,在現場設立國家設計形象館。共計有阿根廷、澳洲、比利時、捷克、匈牙利、法國、義大利、挪威、葡萄牙、南韓、西班牙及台灣館。此外主辦單位也為專業材料廠商及新興設計師分別規劃100% Material100% Futures專區。

今年的展覽以亮麗色彩為主軸,處處可見顏色斑斕的織品及家飾設計。各國形象館也分別以代表國家風格的攤位設計爭奇鬥艷。台灣形象館以客家花圖案的繽紛背板為主視覺,並主打竹製設計家具及充滿東方風格的生活瓷器。挪威館大手筆的在極顯眼的中心位置,呼應大會主題以100% Norway為標語,以木料搭建線條簡約的拱形單位,但色彩上則仍然強調北歐自然極簡風。

值得注意的是,有部份小型攤位,可見個人設計品牌,由設計師單槍匹馬帶著產品參展。兩位年輕的韓國設計師成立的Uncle Oswald is my Hero主推造型可愛、色彩多樣的電話話筒造型MP3喇吧,雖然只有單一產品,兩位年輕人在現場賣力的介紹,仍贏得不少國際媒體的注意。這樣的行銷模式,或許可供許多在英國打拼的年輕台灣設計師參考。

100% Design

IMG_5260.jpg

IMG_5273.jpg

ideez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採訪撰文、攝影/Zoë

設計+商業=設計已死?

反設計節Anti Design Festival

 Anti Design 

倫敦設計展聯盟旗下,今年首度在倫敦城東新興文化勢力蓬勃的Shoreditch地區開辦反設計節。這股反動勢力的出現,主要歸因於倫敦設計界的反思,發現當前設計產業的商業及數位化潮流所帶來的規格和制度,對於設計自由度及創意亦種下了極大的僵化限制。在其中一場演講現場,反設計節創辦人Neville Brody甚至直接跟在場的倫敦設計節總監Ben Evans嗆聲,認為設計之死都該怪他所宣揚的主流商業設計,讓「思想家變成營利者,創意家變成娛樂從業者。」

Neville Brody所領軍的反設計勢力有著如下宣言: 我們生活在一個千萬種色彩只剩下256色的世代。差異變成了敵人。泛泛文化把我們催眠進入到泛泛模式,操控則成為可見的隱形。危險被恐懼替代。創新變成了升級。冒險變得過時。藝術被金錢變得麻木,而金錢讓我們全都成了蠢蛋。我們歡迎的是『無用』、『無功能』、『無恐懼』; 無政府的混亂狀態、碰撞、燒燬之後,等待我們的是創新。」

也因此,反設計節在城東所組織的一連串展演活動,力求回歸到最原始的形式和材質。在設計節的現場,年輕的藝術家實地使用最便宜的材料,例如瓦楞紙、粉筆,以手工現場創作充滿拙趣的設計品,以行動展演的方式,抗議單一化、商業化、以量產為主要目的的商業設計。裝置藝術品也力求使用手工塗鴉及天然材質。

Anti Design 2

ideez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採訪撰文、攝影/Zoë
 

材料+建築空間=設計的完美雙人舞

Victoria & Albert Museum室內裝置展

 

2009年起,倫敦設計展得到Victoria & Albert Museum的全力支持,以博物館作為全展中樞場地。這間博物館以女王維多利亞二世及夫婿亞柏特親王命名的博物館,在英國的地位十分崇高,得到館方的支持也象徵著得到官方的大力奧援。

由於V&A博物館建築物本身歷史悠久,石材內裝典雅華麗,倫敦設計展主辦單位巧妙的借重建築物本身的空間及質感,邀集多位設計師以及材料贊助廠商,以配對的方式,邀請設計師在整個館區的空間自由挑選創作的角落。創作的命提只有一個簡單的主軸:「空間與材料的完美結合!」


Framed: 色彩繽紛的稜角波浪

 V&A博物館裡長達20公尺,氣勢磅礡的大理石樓梯,在設計師Stuart Haygarth的巧手之下,搖身一變成了一片流動著Paul Smith經典配色般的波浪。

Stuart Haygarth的主要創作,以改裝大型琉璃吊燈成為設計藝品為主軸,因此他最擅長的就是將各類成品改頭換面,創造全新的風貌。他特別與La Vie分享了發想這件作品的歷程:「設計展主辦單位,將我與老牌手工畫框大廠John Jones配對。參觀畫框場的時候,我發現這些色彩繽紛、甚至鍍了金銀箔的畫框樣本,其實是一個個直角造型、可以像積木般相互組合的好材料。後來在V&A博物館看場地,我就選中了這個指標性的巨型樓梯作為創作地點,因為樓梯階的直角,跟畫框的直角正好可以一陰一陽的完美契合。我心中立刻就浮現了這件作品清晰的圖像。在施工過程中,我們遇上很多技術上的困難,我非常感謝手藝驚人的John Jones工匠們,他們細心的琢磨每個接縫,讓這件作品最後可以完美呈現。」

圖說:設計師Stuart Haygarth 及作品

Framed

ideez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採訪撰文、攝影/Zoë

設計+公共藝術=WOW!

Size+Matter是倫敦設計節開辦四年的戶外大型設計裝置計畫。在倫敦泰晤士河畔風景優美、來往遊客眾多的南岸藝術中心外,邀請重量級設計師創作大型裝置。創作重點在作品須與民眾互動,每年展出其間瀏覽人次皆高達七十五萬。

 

圖說:民眾參觀Drop互動裝置 (下方兩張照片由倫敦設計節主辦單位提供)

DropDrop-Paul Cocksedge (12-day) Credit Susan Smart Photography.jpg 

Drop : 從天而降的巨大銅板

設計師Paul Cocksedge以每個倫敦人身上都有的一分錢銅板為發想靈感,想像一枚巨大的黃銅錢幣從天而降墜落在泰晤士河畔,因此呈現優雅並饒富趣味的波型扭曲。設計師精心以磁鐵打造這個巨大的裝置,外層鍍以黃銅,整件作品外觀發出眩目的黃金色澤。

有趣的是,這件作品可以吸住一便士及兩便士的真錢,錢幣甚至可以站立在座品表面,因此過往民眾,可以隨性將口袋裡的零錢掏出,在這枚大銅板的表面恣意嘻玩,甚至可以用銅板排列出不同的圖案。整件作品表面可以吸住超過十萬枚銅板。

Paul Cocksedge表示,他在這件作品裡看到的是倫敦人的生活。「倫敦是這樣一個極端的城市,有億萬富豪、也有街頭遊民。每個人身上都有的,是這些一兩便士的錢幣。我希望透過這件作品,隨著跟全倫敦人的互動逐漸改變,表面也從黃銅色轉變為佈滿錢幣的銅色,最後融入倫敦人的生活。每一個黏在作品上的銅板,就代表了一個人。我甚至不在意遊民晚上來把作品上的錢幣搜刮走,拿來買食物、買咖啡。因為那也是倫敦人生活的一部份。」 

這件作品將展出至十月十七日,屆時主辦單位將統計作品表面吸附的銅板數量,每一便士將轉換為一英鎊,並將這筆款項捐給兒童慈善單

 Paul Cocksedge.jpg

圖說:設計師Paul Cocksedge

 

ideez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採訪撰文、攝影/Zoë

從極端英式正統   到極端英式反叛

百家爭鳴+自我顛覆=多元創意

 

 圖說:在國家藝廊前開闊的Trafalgar Square,由Audi贊助、Clemens Weisshaar & Reed Kram創作的大型工業機器人互動裝置Outrace
 
Out Race

抓住夏天的尾巴,趁著九月英倫陽光還露臉,除了倫敦時裝周(London Fashion Week)熱鬧滾滾的進行,還有倫敦設計節(London Design Festival)將散佈在全城各角落的設計師、品牌、和Showroom串聯起來,讓整個城市充滿了創意的氛圍,全世界的設計精英也在這個時節到訪。設計讓整個城市活了起來! 

倫敦設計成立八年以來,規模越見成長,今年參展單位達到160個以上,預計吸引來自22個國家的30萬人次以上參加展覽。向來不規劃主題的設計節,最大的特色就是讓設計走入一般民眾的生活裡。除了邀請英國的設計大家,在熱鬧的南岸、Trafalgar Square等指標性地點創作與民眾互動的大型戶外設計裝置,及進駐Victoria & Albert Museum館區內部打造融入博物館建築的室內裝置;全城共有五個設計特區,分別由各區所在地的設計品牌、商店、藝廊、Showroom等結盟設立,與倫敦設計展主辦單位共同在節慶期間打造了多條設計指標路徑(Icon design trail),只要按圖索驥,就可以在兩百五十個以上的展出活動看到百花齊放般的各類創作及商品。更棒的是,大部份的展出都可免費參觀!

ideez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採訪撰文/Zoë

舞出你自己

South Bank Center南岸藝術中心的Hayward Gallery近日起開辦大型互動展覽「Move: Choreographing You/動:舞你」。發想自1960年代編舞家Allan Kaprow的舞作Happenings,利用雕塑、互動裝置、和舞者表演,探討日常生活中的動作如何從1960年代以來影響當代藝術和舞蹈。雕塑和裝置會影響觀者的動作,讓觀者成為展出的一部份,甚至演變成舞者。這個展覽同時配合駐館藝術家Trisha Brown和Rosemary Butcher的舞作公演同時進行。 

兩組藝術家分別讓館中的雕塑活起來。駐館舞者由編舞家 Xavier Le Roy 和Mårten Spångberg指導,分別將雕塑作品「舞出來」。策展人Stephanie Rosenthal希望這個展覽可以讓人對自己身體在空間中的狀態以及與環境的互動有更深的覺察。

裝置藝術家William Forsythe的作品The Fact of Matter 從藝廊的天花板垂降了200個體操吊環,測試參觀者的體能和身體靈活度,邀請觀者以不碰觸地板的方式穿過房間。此外展出還包含影片作品。藝術家Isaac Julien的TEN THOUSAND WAVES以九個螢幕放映於中國拍攝完成的影片,探究中國各地的及不同大陸間肢體活動的差異。九個螢幕的裝置更讓觀者必須以活動身體的方式看展。

13 October 2010 – 9 January 2011 

Hayward Gallery, Southbank Centre

圖片提供/South Bank Center

move 1 

Move 2 

Move 3 

Move 4 

ideez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採訪撰文/Zoë

當代藝術大匯演

來了,來了!每年十月在Regents Park舉行的Frieze Art Fair是專注展出當代藝術及在世藝術家作品的大型售票藝術展。這將是世界最大的戶外藝術博覽會之一, 每年都吸引500家以上藝廊申請參展Frieze Art foundation2003年成立,同年開始舉辦藝術展。內容包括近兩百家的藝廊參展,以及Frieze MusicFrieze Film等當代藝術與音樂、電影跨界融合的創作。今年的活動由Sarah McCory擔任主要策展人,她也是主要評選藝廊的委員之一,雖然世界金融及景氣仍未恢復,今年的展覽卻仍然收到空前數量的參展申請。

今年的Frieze Film則是特別邀請 Jess Flood-PaddockLinderElizabeth Price Stephen Sutcliffe影人,特別製作已現代藝術跨界為主題的電影,在藝術展入口處的特別搭建的電影院輪番播映。

Frieze Education則是與Royal College of Arts合作,針對學齡兒童舉辦的藝術教育活動。倫敦當地的學校將會帶領戶外教學,來到現場參加的小朋友也可以跟著活動內容一起探索藝術創作世界。

Frame則是由成立六年以下的藝廊代理的藝術家個展集成。今年的展出的個人包括 Simon 紐約Preston Gallery的巴西雕塑家 Carlos Bevilacqua ,柏林 Gentili Apri的創作雙人組等。這是一個藝術家個展初登國際舞台的重要場合。 今年由Daniel Baumann and Cecilia Alemani擔任策展人。 

Spartacus Chetwynd將演出已現場遊戲節目為藍本的表演節目,混合舞蹈和默劇演出。 Jeffrey Vallance則將主持一個討論現場,運用通靈的媒介,試圖探索達文西和Jackson Pollock等藝術大家的心靈世界。 Ei Arakawa Karl Holmqvist則將攜手打造一個戶外詩作公園。

http://www.friezeartfair.com/

14–17 October 2010

圖片提供/ Frieze Art Fair

Frieze 1 

Frieze 2 

Frieze 3 

ideez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採訪撰文/Zoë

 
三大國際設計展九月倫敦登場

九月的倫敦瀰漫著創意的氛圍,因為三大設計展將分別在九月底登場。為期九天的London Design Festival,自2003年首度展開,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年度設計展之一。內容包括超過200場的座談會、裝置藝術展、產品發表會、展覽及新場地發表。內容跨越流行、裝置藝術、設計商品、建築等等。今年是London Design Festival 第二年使用Victoria & Albert Museum作為主要活動場地。屆時博物館內外將有Max LambStuart HaygarthPaul CocksedgeOskar Zieta等藝術家的裝置藝術作品。

此外為期三天的Tent London Festival,則是以編織、手工藝、傢具、各類設計商品為主的設計商展。來到這裡除了可以看到全世界各國設計師的最新商品,還可以當場建立起合作關係,是許多流行買家必來朝聖的重要展覽之一。今年的展出分為幾個大類,分別以英國設計師、生態永續設計、及國際設計師區隔不同的展出領域,此外還有Tent Digital展出數位設計類的相關內容。

而同時間舉行的100% Design London是以各內室內設計相關商品為主題的設計展。慶祝這個設計展的第十六週年,今年度將會展出超過4000件設計品。內容橫跨工作場域、旅館、Spa和住家的室內設計,並探討未來的設計趨勢和技術,提供室內設計及建築設計工作者一個交流的場域。展品包括傢具、室內配件、燈具、織品、廚具、浴室和臥房等的第一手設計。

設計愛好者九月來到倫敦,將可以好好的探訪這三大設計展,除了吸收全球設計師匯聚於倫敦的最新趨勢及潮流,更可以出手買下自己喜愛的商品!

London Design Festival: 18-26 Sep 2010

http://www.londondesignfestival.com/

Tent London Festival: 23-26 Sep 2010

http://www.tentlondon.co.uk/

100% Design Festival: 23-26 Sep 2010

http://www.100percentdesign.co.uk

圖片提供/ London Design Festival

London Design london design1 

ideez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採訪撰文/Zoë

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夏季藝術大賞

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s) 每年夏天固定舉辦的現代藝術大賞,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現代藝術獎項。總獎額高達七萬英鎊,每年吸引大量全世界從事包括雕塑、繪畫、版畫、裝置、建築、電影及攝影等各領域的現代藝術家參與。無論是初試啼聲的無名小卒,或者是已具名望的創作大家,獲選除了贏得鉅額獎金,也等同於正式獲得倫敦藝術界的認可。

今年的夏季藝術大賞邁入創辦以來的242週年,由藝術學院院士Stephen Chambers David Chipperfield擔任主審,並以「Raw」為主題選出入選作品。共計收到一萬一千件參賽作品。如同往常,入選的1267件作品除了可以獲得展出的機會,並可以標價出售,因此這也是全球所有新興藝術家進入倫敦競爭激烈的藝術品市場的大好機會。

除了在展出獲選作品,今年的藝術大賞也特別規劃了向逝世藝術家致敬的專區。皇家藝術學院的JOHN MADEJSKI FINE ROOMS特別展出了Craigie Aitchison RA, Jim Cadbury-Brown RA等於2009年身故的院士及藝術家的作品。而在學院的庭院中則展出Barry Flanagan RA等人所製作的大型青銅雕塑。

配合藝術大賞的展出,皇家藝術學院也規劃了一系列的活動,包括各類主題演講,或適合八到十三歲兒童參加的導覽活動。展覽有時亦於夜間開放。使用iPhone的參觀者還可到網站上(www.royalacademy.org.uk/app) 下載各展示廳細部導覽的應用程式。 

www.royalacademy.org.uk

14 June – 22 August 2010

圖片提供/Royal Academy of Arts

 RA 

RA1 

ideez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採訪撰文/Zoë

沿著倫敦時尚消費重地New Bond Street漫步探索,走近坐落於Clifford Street轉角,佔地三層的全新Louis Vuitton旗艦店, 映入眼簾的是散發著英倫氣息、氣勢磅礡的古典石灰外牆。七座巨幅玻璃櫥窗鑲嵌其中,彷彿宮廷八寶盒般,或盛裝著不斷走動的LV仕女高跟鞋、或展示鐘型玻璃膠囊內LV歷年經典小皮件構成的兔子、松鼠、公雞、蛇等小型雕塑裝置、近兩層樓高的長頸鹿脖子上也優雅的披上LV各色絲巾。建築師Peter Marino精心保留的老建築外牆,混搭俏皮又華麗的櫥窗,精確的傳達出LV強調傳統與創新時尚潮流兼容並蓄的核心價值,並呼應倫敦城兼具歷史感、創意、時尚、及活力的獨特韻味。LV 

ideez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採訪撰文/Zoë

柯芬園歡慶180週年

電影「窈窕淑女」中,奧黛莉賀本所扮演的賣花女郎在柯芬園提著花籃兜售鮮花的經典場景,至今仍深植全球影迷心中。柯芬園市集的歷史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元一世紀的羅馬時期,千百年來一直是倫敦地區重要的交易買賣集散地。現今的建築本體,乃是在十九世紀期間於倫敦城大火後重建,並逐漸改造成目前的面貌。今日的柯芬園不再是果菜市場,已經演變成為精品、古董店及餐廳酒吧林立的時髦shopping區。

今年度柯芬園歡慶建物落成180,也因此全年將陸續舉辦各類嘉年華式的慶祝活動。尤其在六月十八日週年慶當天,準備超大蛋糕、巨型冰雕、兒童遊戲等與民眾同歡。並持續舉辦日間街頭演出及夜間歌舞夜總會表演,還與英國電影學院合作,於六、七月放映1950年代描述柯芬園商家生活的經典影片「 Everyday Except Christmas」。

此外,柯芬園全年邀請世界各地的遊客及倫敦市民,分享在園中及周邊地區拍攝的精彩影像,並將於下半年將所有搜羅到的影像集結成大型裝置藝術展品,於廣場展出。如果想要參與這項有趣的活動, 只要上網上傳照片(www.coventgardenlondonuk.com/canvas),就可以讓自己的攝影作品成為柯芬園歷史的一部份。除了影像外,民眾對柯芬園的獨特記憶和故事,也可以投稿至網站(www.coventgardenlondonuk.com/creative),並有機會由駐園藝術家Inua Ellams選為素材,創作新詩作品於園中公開朗讀表演。近日到柯芬園旅遊時,也有機會遇上到處與人們交談,搜羅有趣故事和經驗的詩人Inua喔!

柯芬園網址:www.coventgardenlondonuk.com

圖片提供/Covent Garden

covent garden 

攝影/Zoë

covent garden1

ideez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採訪撰文/Zoë

踩進魔幻皇宮的童話世界

肯辛頓宮歷來是英國皇室公主和王妃的居所,已故的戴安娜王妃生前也曾經居住在這裡。為了讓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身歷其境的體驗古老皇宮中發生過的各種故事,並親身感受王子公主生活的面向,肯辛頓宮特別邀請知名劇團Wildworks和包括Vivienne Westwood等重量級設計師群,結合裝置藝術、時尚和表演藝術,在充滿皇室古董物件和服飾的宮內,打造出別開生面的互動式特展「魔幻皇宮 (Enchanted Palace)」。

藝術家們在肯辛頓宮內的各廳,以曾經發生過的故事及廳室過往的功用為主題作發想,配合夢幻的裝置、說故事活動、互動式扮演、影片和仿真的音效,將深宮內的愛恨情愁娓娓道來。例如在奢華但幽暗的瑪麗女王臥房,藝術家選擇表現皇室婚姻和子嗣繼承的故事。服裝設計師Aminaka Wilmont特別製作了一件「淚之裳(Dress of Tears)」,來表現一生無子嗣的瑪麗女王和流產了十四次的安妮王后心中的哀傷。「淚之裳」的典故取材於英國在守喪期間蒐集眼淚的古老習俗。

另外在國王接見各界來朝使節及民間代表的接待廳,Wildworks劇團則特別設計了讓參觀者實際參與的活動。民眾走到這裡可能受邀坐上國王的寶座,聽取各方來朝者的願望。「一分鐘國王」們還可以錄下自己的政見。這項耗費鉅資、充滿聲光感官體驗的特展,提供了一場身歷其境、宛如置身童話故事中的魔幻英國皇室生活之旅。

展期至2012年1月

肯辛頓宮網址:http://www.hrp.org.uk/kensingtonpalace/

圖片提供/Kensington Palace

enchanted Palace  enchanted Palace 1 

enchanted Palace 2 

ideez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